01
先讲一个根据咨询内容改编的案例。
程先生发现自己经常有异样的情绪,影响了人际沟通,甚至影响到他的职位升迁。
他发现,自己在沟通中不能接受别人插话,一旦有人插话,他就会被激怒,甚至出现过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。
有一次,他在会议中竟然将手里的笔摔向一位插话的下属,引发了那位同事很大的积怨。
他对自己的妻子偶尔也有家暴行为。对妻子动手以后,他会内疚和自责,但下次发生争执时,似乎有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让他再次变成了一头狂躁的野兽。
程先生来咨询的第二次,坐在我面前,不断抓着发根,痛苦而又断续地说,“为什么我那么容易被别人激怒?我也实在不想因为一些小事儿就跟我太太争论不休,甚至还对她动手,可我控制不住自己,那一刻,我好像不是我了……”
我开始碰触到一段冰冷的童年时光。
程先生从小跟着单身母亲生活,因为经济困难,母亲每天早出晚归,很少跟他说话。寒暑假,母亲担心他的安全,会经常将他反锁在家里……
他反复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情节,“我被锁在家里一天没人理,没人说话,接近傍晚,我烦躁地在心里不停地数数。终于,我听见我妈用钥匙开门,我兴奋地跑过去,当时好希望她也能和我一样开心地迎接我!但是她没有,妈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声‘别闹,我得赶紧做饭去’,接着就推开了我。她当时那一推并不重,但是我一直记得,那感觉像是把我整个心推进了一个黑洞里……”
程先生变得越来越内向,并且在青少年阶段出现过轻微的口吃现象。
我曾经在咨询时问过他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,“如果同事或者妻子在你说话的时候打断你,你是什么样的感受?”
他当时半天没有出声,接着,我看到他的胸脯快速起伏着,脖子上憋出了一道青筋,像是从牙根里一个字一个字挤出来一般,他说道,“我感觉,就像有人掐住我的脖子,不让我说话!”
02
什么是自我觉察?
什么是自我觉察?简单地说,就是一个人能够明晰自己的感受,状态还有期望,并且知道自己的言行带给他人什么样的感受和结果。这感觉很像你经常能分出另一个隐形的自己,站在头顶斜上方,持续观察着自己和他人的互动,并给予反馈、提醒。
听起来很简单?其实,我们的周围充满了毫无觉察的人们在梦呓般生活。最流行的网络语“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”就是一种无觉察。
每时每刻,你内心的恐惧、担忧、焦虑等情绪都在无意识中向外投射着,制造着内在与外在的冲突。
或许,你偶尔感觉到一阵阵内心难受,但你却很难清楚地深度认识到,你与当下的人、当下的环境或当下的事件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心理对抗状态。所以,你总是出现某一种情绪,包括不可控的愤怒、习惯性的争辩、无法抑制的焦虑、持续的抱怨等;
你总是对某一类人,某一种规则,某一类现象过度敏感,例如,与权威的关系紧张,对爱说话的男生心生反感,过度强调公平,不能接受他人的散漫等;
你总是无法完成某一种需要的行为,比如无法当众讲话,不能拒绝他人,总是拖延交付工作,不能一个人走夜路等。
凡此种种,都是需要被觉察的潜意识状态。主动扩大自我觉察的边界,就像随时需要整理房间一样必要。
03
谁觉察,谁获益
自我觉察,就是对自己心理状态的意识再多一点,那么无意识中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会少一点,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。
首先,自我觉察的第一受益人——正是自己。
比如,你对爱人叮嘱过的事情,他却没当回事,当你为此冲他大吼大叫的时候,你可以停下来觉察一下:
- 感受自己当前是什么样的情绪?
- 假如你首先感受到了愤怒,这一情绪的背后还可能有别的情绪吗?有的话是什么?
- 假如还有委屈,或者被忽略的自卑感等,那么愤怒背后的这些委屈、自卑可能由什么引发?
- 爱人对你的诉求没有重视,这个行为可能让你联想到幼年哪一种常见的情景?
- 现在,你通过愤怒的表达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?
- 假如换一种方式,你是不是能更有效地表达愤怒?
- ……
上述一系列自我对话,就是心理学意义上自我觉察的方法之一。
在你出现任何负面情绪的时候,都可以尝试通过这样开放而又深刻的对话,与更深层的自我尝试链接。无意识的深层自我,很像你体内一个年幼、无知又任性的孩子,当他被你投掷了关注,就像一束暖暖的光照射进阴霾,这些无意识的部分将会得到晾晒、平复,你也将可能选择更有效的应对方式。
其次,自我觉察,能更有力地帮助他人。
比如,当练钢琴的儿子气恼地砸着琴键说,“我再也不想弹琴了”。
这个时候,如果你是一个主动觉察的妈妈,你可以尝试对孩子说,“宝贝,可以告诉妈妈你现在为什么气恼吗?你是真的特别不喜欢弹钢琴呢,还是因为刚才这首曲子比较难,你总是弹不下来,所以有一点小小的挫败和难过呢?”
经常帮助孩子做这样的自我觉察,将会提升孩子对情绪的理解,并且更有效地表达情绪。
1-2岁的儿童,在某一个阶段内可能出现爱打人的现象,一些朋友问过我解决方法。实际上,这个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孩子和家长的互动中,如果早期不当的互动模式没有被家长觉察,就可能发展成攻击行为。
幼儿在6个月至1岁多的时候,极有可能出现用手抓挠妈妈和其他抚养者的情况,这属于婴幼儿早期的一种探索外界和探索关系的表现。这就是你帮助孩子觉察的良机。你可以尝试对孩子说,“宝宝,你是喜欢妈妈吗?如果你喜欢妈妈,你可以抱抱我,亲亲我,你这样抓我,妈妈会很疼、很难过。”
这样的引导式交互,就是在帮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做觉察,经常这样引导孩子对一些无意识言行加以理解、澄清,将能极好地教会孩子学习匹配情绪和言行,并在人际关系中选择更适宜的情绪表达方式。
另外,自我觉察对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改善至关重要。
任何一个走进我们生命历程中,并在其中留下印记的人,都可以看作是在有目的地帮助我们完善自我。如果,你反复地遇到相似的人,重复遭遇同样的伤害,就有必要从自身寻找根源——为什么我总是吸引这种人?为什么他们在我的生活中总是制造着类似的伤害?
亲密关系,是上天赋予每个成年人的又一次机会,经历重新成长。如果不能在关系的实践中学会觉察自己和对方,觉察生命透过关系在传递的意义,就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同样的创伤课题,甚至形成代际创伤。
我认识一个年轻女性朋友,在此化名Lily。
Lily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哮喘病,父亲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。Lily从小被迫承担起家中很多家务——购物、做饭、清理父母吵架后的战场。
大学快毕业那年,她在一次校外活动中迷恋上一个男生,这个男生从小娇生惯养,并且患有轻度的忧郁症。Lily却觉得和他在一起,照顾他的感觉特别有激情。俩人毕业后结婚。
遗憾的是,Lily的幸福没能持续多久。婚后不久,因为太多的生活负担,她总是感觉疲劳过度。她对丈夫一再的单方付出,非但没有换回温情,反而助长了丈夫逃避家庭责任。丈夫做任何工作都不持久,后来干脆辞职在家,一待就是两年。Lily更加任劳任怨,她承担起更多的家务,找更多的兼职赚钱。
但是,丈夫还是对她开始越来越暴躁。只有28岁的Lily,两鬓生出许多白发,她满脸倦容地跟我说,“我感觉自己像是50岁的心态,青春已经被耗尽了。”而且,她更加困惑,“为什么我对他这样无私的付出,却换来他经常跟我抱怨,他说自己仿佛身陷牢笼!”
在Lily的潜意识中,似乎深藏着一个不被觉察的人际模式:和我在一起的人都需要我的照顾。因为,从小她正是通过照顾父母才换来一个看似安稳的家。但是,她的隐忍和过度付出复制到成人后的亲密关系中,对一个需要成长和成熟的男人来说,却演变成为一种控制。
我曾经和他们夫妇两人一起聚餐,我记得吃饭过程中,丈夫在认真地和我们聊着什么,Lily却根本没有倾听,只是在不断地为我们夹菜和倒水。那一刻,我清楚地感受到丈夫体内酝酿着一股无处发泄的怨气和愤怒,而Lily却依然毫无觉察地忙碌在她自认为恰当的照顾者角色中。
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无意识重复和伤害。很多时候,你认为极其合理、善意的言行,只是你从儿时的家庭模式中习得并固化下来的防御模式,这种模式在你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,恰恰却总在吞噬对方的存在感,并撕裂着关系。
正是这些毫无觉察却沉积良久的模式,让我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一些熟悉的伤害:
我对他如此付出,他却总是背叛我;
我不想吵架,但控制不住总是和他抱怨;
我想对他直接表达我的不满,但是我说不出口……
自我觉察的能力在认知科学范畴中,属于一个人的心智化水平。人的心智功能和社会功能早已被众多大脑科学、心理实验证实,它们是毫不相关的两个维度。但是,在去强化各种社会化功能,成为程序高手、理财专家、演讲达人、营销大咖、设计大师时,绝大部分人都认同“一万小时”理论,却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哪怕十分之一的时间,来真正关注自我的心智化水平。这一维度,却与你持久的幸福感高度相关。
|
温馨提示:
1、本版块文章来自公众号:戒色俱乐部,特此声明!
2、在论坛里发表的文章,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。
3、发表言论时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,论坛均免责
4、当政府机关要求披露信息时,论坛均得免责。
5、注册会员不得通过任何手段对论坛进行破坏。